当前位置:轶华小说>历史军事>大晋女匠师> 第17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7节(2 / 2)

  王二郎:“哼,阿葛赚那一贯钱时,咋不见有人攀?!”

  姚氏:“要按兄公说的,长房吃的粮还有我们三房种出来的呢,难不成我要让长房全吐出来?”

  没等王葛反驳,小贾氏先不愿意了!

  “娣妇真是巧嘴,那三房吃的粮还有姑舅、还有我们次房种的呢!”

  “都住嘴!”贾妪喝斥:“今日分了钱,这事就此掀过,谁要再提、再作妖,别怪我告到乡三老那!”

  乡三老掌乡里民风教化,姚氏这才知道害怕,急忙朝夫君打眼色,替她说句好话。

  王三郎嘴巴刚张开,被阿母一瞪,又闭紧了。

  “都过来吧!二郎扶着你阿兄。”贾妪起身,三个儿郎随她在后,进来主屋。

  那串散钱已经放在地面的草席上,王翁侧躺于对面的木床,背对他们,一动不动。

  贾妪没了刚才的精气神,叹了口气,才跪坐下来。

  王二郎先扶大兄跪坐阿母正对面,然后坐于大兄左侧,王三郎老老实实邻着二兄坐。

  贾妪解开绳结,有多少钱,她一清二楚,仍然一个、一个的再数一次。

  “这是盖完屋院以后,一点点攒起,攒着买牛的。原先一共五百个,给你们阿父买猪脂煎药花掉三十。三郎若不信,可问你二兄。”

  王三郎羞愧的眼周一大圈都红了,直摇头:“阿母!我……”

  贾妪制止他说话,鼻间也酸涩难忍,继续道:“昨日给阿葛买篾具,花掉一百二十个,剩下三百五十钱。”她说完,给二郎、三郎面前各拨过去一百二十枚。

  王三郎头垂的更低。

  二郎把钱往回一推:“阿母帮我存着!”

  王翁猛的坐起来骂:“都拿了钱给我滚!”

  包括贾妪在内,全都被他吼的一哆嗦。贾妪低声撵人:“快走吧、快走吧!大郎留下。”

  王大郎却道:“二弟、三弟稍待。”

  他摸向腰间系着的布囊,取出一根狭长竹片,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一长串圆圈,能看出画的是“钱”,朝阿母方向一递:“阿母,虎宝昨晚刻了许久,说是打的欠条。你数数,正好刻了一百二十个钱。篾具,算我们长房向二老借的,一年内一定还上。”

  王三郎顿时结舌:“大、大兄?”

  又无措的看二兄:“二兄?”

  王二郎看阿弟这一脸窝囊样,只得捧钱站起:“这钱,儿先拿走了。”

  三郎大松口气。回屋后,姚氏欢天喜地,拿出准备好的结实麻绳串钱、数钱。王竹蹲在阿母跟前,一会儿看看这些钱,一会儿看看阿母。

  姚氏其实最疼长子,把系好的钱串塞给王竹:“儿也数数!”

  “嗯!”王竹拨拉着钱币,指尖相触的一次次,越来越觉得阿母闹这一场是对的!

  一旁,王三郎抱着么女,欲言又止。长房打欠条的事如何跟新妇说?说了会不会又大闹一场?要不,先不说了,这么多钱呢,长房哪那么容易还上!

  第27章 27 青篾与黄篾

  钱分完了,姚氏、小贾氏再无怨言。

  大母他们离家后,王葛接过阿艾,哄睡着后,轻轻放回东厢房。从弟王蓬一直酣睡,早食都没吃。

  这时的王荇已经把主屋、次主屋打扫一遍,把两间屋里的脏衣都搁到院中大木盆里,压上棒槌。

  王葛喂完鸡后,端起木盆,挑上扁担去井边了。布衣洗完非常沉,她根本端不动,得放到桶里挑回来。

  王翁把木牍拿出来,让王荇念给自己听。

  “釜,为煮具!”

  “路,大道也!”

  “大父,你知道无功不受禄的典故么?”

  王翁早一字不差的背过了,但这是祖孙之间的乐趣,于是故作发愁的说:“唉,记不住喽。虎头再跟大父讲一遍。”

  王大郎在院里编筲箕,能听到虎头的一点儿稚声,每听的稍微清楚些时,他就停下手中动作。

  “阿吴,你若也听到,该多好。”他突然思念亡妻,声音低不可闻。

  王葛把洗干净的衣裳挑回来、晾上后,扶着阿父挪到阴凉位置,来主屋看眼大父和阿弟,再拨开东厢房窗帘一点缝,看看从弟、从妹还在熟睡,确定暂时没什么事了,来杂物间,把存放的几截竹秆、自己打制的长条工具凳都搬出来。

  在工具凳上楔入匀刀(也称剑门刀),匀刀制式为三角状,两片。作用:保持每片竹篾宽窄一致。

  昨日货郎的意思是,大件的竹席、门帘、窗帘,小件的竹盒、提篮,都收。若她会制六角竹扇、便面(半规型扇面)、腰扇,做多少他收多少。

  当然了,长期合作的前提是手艺精良。

  货郎的话勾起了王葛的某些回忆。

  前世的时候,竟有人认为腰扇起源于高丽或小日,简直笑掉大牙!

  根据历史记载,最早可追溯到西晋陆云《与兄平原书》中的那句:一日案行,并视曹公器物,床荐席具……扇如吴扇、要扇亦在!

  “要”是“腰”的本字,这里的“要扇”就是指能别在腰中的迭扇!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